当绿色生存成为一个大部分国家性话题的时候,绿色建筑、地产也在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传统建筑与绿色地产”论坛上,业内相关人士就什么是绿色建筑,中国绿色建筑、地产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的趋势又是什么……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相关人士认为,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现实让人憧憬又噱头重重。
绿色概念:建筑经济脉搏中活跃的跳动
在绿色经济的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相对绿色理念灌输比较成熟的领域,建筑地产业的绿色概念仍不明晰,相关人士认为,廓清绿色建筑地产的准确含义是当务之急。
建筑地产怎么才算绿色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绿色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地产经济脉搏中一个关键部分,在中国房地产企业绿色转型探索之路上,正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靠前种绿色模式:建材环保上的绿色路线,提高建筑的绿化率或者减少建材运输的能耗。第二种绿色模式:运用绿色技术,通过全部先进节能技术的整合运用,使绿色住宅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少消耗能源,从而实现绿色环保。
目前,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国内绿色地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什么样的材料才是低碳建材?
世界自然设立资金会森林项目经理金钟浩说,通常人们认为,使用木制建材就要砍树,很不环保。然而,判定一种建材是否环保、绿色、低碳,关键在于这种材料从制造到使用再到回收整个过程消耗了多少资源、能源,是否产生环境危害。特别是,它究竟是不是可更新资源。真实的绿色建材,必定是以上优势的综合体。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的观点是,低碳建材现在无法量化,需要出台具体的低碳建材评估标准。相关人士们解读,建筑运行环节所产生的能耗,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材料的质量,保温隔离隔热,其次是暖通空调的设计是否合理,包括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是否达到舒适度的要求。
是否谈“绿色”就是多花钱
有一种说法,绿色低碳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较终要由消费者来买单。对此,易居资本中国设立资金投入资金总监陆昌泉认为,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可以降低原来的投入资金造价。“在目前的某一个阶段,绿色地产的建设成本比较高,是因为还没有达到量产化。”他认为,绿色地产不应该增加建筑成本,反而应该降低成本。“真实低碳节能的建材,在使用过程或者综合效益投入资金时,其成本是会下降的”。
秦占学也认为,绿色建材不一定增加成本,反而会降低成本。“涂料,大家都知道挥发性很强。如果采用新技术,比如说光技术,它不挥发,见光就凝固。一般的涂料排放到空中的成本很高,抹上去之后多半是挥发掉的,实际上很浪费。如果采用光固化技术,降低挥发,就减少了材料浪费,成本就降低了。”
上海建科院总工程师徐强告诉记者,绿色建筑如果按照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的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减少一部分不必要的投入资金。当然,这对设计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从整个建筑的运行成本看,绿色建筑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前面的建设投入,运行成本暂时还看不到。按照国外的经验,真实的绿色建筑,运行成本是会降低的。”
借鉴欧美建筑理念
易城中国项目与能源管理部总经理杨溥列举了一组数据,建设部发布的信息表明,中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3 .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 排 放 占 全 国 总 体 碳 排 放 的43 .7%,如今能达到新建建筑国家标准(必须节能50%)的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约10%。
日前,易居中国发布一份《中国商用地产低碳开发的绿皮书》,绿皮书显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估算,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预计将达到29430亿千瓦,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建筑行业向“低碳开发”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成为地产产生价值和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绿色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徐强认为,欧美“绿色地产”比较成熟,值得借鉴的更多是一种理念。建筑不是简单的产品,是凝固的艺术,每个个案都有特殊的要求和技术,有些技术很难在一个建筑上使用过可以直接搬到另一个建筑上。“国外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中国有比非常大的差异。我们可能比较关注一期的建造成本,而国外是把建造和运行两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徐强表示,相关部门要制定更多的规范和标准,使绿色建筑的水平和入门门槛进一步提高。
杨溥认为,现阶段绿色地产较关键的就是要降低能源消耗。“绿色地产要发展,消费者需要扫盲,开发商需要讲道德,讲企业责任,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支持。同时需要投入资金方、相关人士、顾问公司共同努力。”
上海公元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崇恩认为,绿色地产要关注能源利用,关注绿色创能,而不仅仅是节能。
阮仪三告诉记者,当今绿色地产应借鉴古代传统建筑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往往是从规划开始就充分考虑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绿色环境,这种智慧我们应该传承下去,不能割断了,丢弃了。”同时他认为,绿色地产如今在理念上有了提高,相关部门也比较重视了,但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些规范和引导性的措施,同时一些企业要起表率作用。
伪绿色:标准缺失带来泥沙俱下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低碳不仅是“流行风”,更是楼盘之间相互竞争的筹码。“绿色地产”因为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带来现实中的鱼龙混杂。杨溥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各大楼盘纷纷打出“低碳牌”,借概念进行炒作。
“国内消费者对绿色地产还不了解,而且目前国内绿色地产没有统一标准,还比较混乱,有很多开发商打着 绿 色 概 念 推 高 造 价 , 忽 悠 消 费者。”他向记者举例,现在有一些宣传上很高等的项目,由于使用了部分“低能耗”的节能技术,反而大大提高了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他曾经参观过一些开发商推出的所谓绿色建筑,发现无非就是一些节能技术的堆砌。更让他感觉无奈的是,这些正在使用的所谓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国外早已是淘汰技术。
一些建筑开发商在市场竞争中打出绿色牌,但并没有真实搞清楚何谓绿色,而国内的多数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地产同样理解不够深入,其实节能环保只是绿色建筑、地产的一个方面。现在的误区是,很多建筑地产企业一味追求高新技术,照搬发达国家既有技术,而忽视了因地制宜。刻意追求技术节能,反而带来不节能,不仅拉高成本,还可能违反非常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原则。
据相关人士介绍,现在国内很多绿色建筑并没有真实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障,更没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很多“绿色地产”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真实体现出绿色理念。有些地产项目打着某种新型环保节能技术的旗号便自称“环保住宅”,简单地种点花草或是小区中稍微有的绿化面积就成为“绿色小区”了。
上海建科院总工程师徐强表示,“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不是很了解,也有很多标榜绿色的建筑可能并没有达到标准。我们现在从商业角度上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建筑外在的景观,对一些景观比较好的,比如有清水就认为是比较自然的,一些豪宅认为自己是绿色的。事实上,绿色建筑对资源消耗,对用地的效率是有要求的。”他认为,绿色建筑是节能的,但节能的建筑未必就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节能,还有一些用地效率、室内室外环境等综合的要求。 “绿色地产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现在很不幸地被一些开发商作为一种噱头,一种口号,一种溢价的手段。”杨溥感慨到,建筑节能不仅是节能技术、系统、产品与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进行技术的集成和创新。
杨溥很推崇中国的古代建筑,其中包含很多绿色智慧值得现在的中国地产从中汲取的。“我国的古代建筑讲究先天本性相合,追求的是建筑和自然的高度协调统一。”作为地产项目顾问公司,杨溥鼓励地产客户做能源规划,他对客户说,“通过做能源规划,使建筑节能,低排放,这样不但对你的开发有好处,也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绿色地产”先行者的审慎探寻
尽管绿色地产的发展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认识到,绿色转型才能迎来可持续发展。易居资本中国设立资金投入资金总监陆昌泉表示,“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绿色地产公司也都走了很多弯路。”
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品牌开发商,纷纷试水并大力推行绿色地产。
招商地产董事总经理林少斌回顾道:2002年招商地产在国内率先提出绿色概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从较初狭义的绿色技术走向一个更广义的绿色人文地产概念。在他看来,绿色地产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也就是,在一定的舒适度条件下,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破坏较小,创造健康自然舒适的家园。
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朗润园”是2004年万科在上海做的靠前个绿色建筑项目。这个项目从规划和建筑设计源头入手,集成应用了雨水收集利用、透水路面等技术,享誉一时。
2004年,上海首幢自然办公示范楼在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内落成。它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等自然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更新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更新建材资源利用率为60%。
自然办公示范楼的结构和常见的办公楼造型不同:外形南低北高,南面办公室下大上小,北面办公室下小上大,东北向西南倾斜的中庭从一楼直达三楼,形成共享空间。中庭内,绿树葱茏。中庭屋顶是巨大的透明玻璃天窗,开启角度大小随意。室内环境达到了健康、舒适的指标,体现了自然建筑“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栋楼后来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较佳实践区“沪上·自然家”的原型。
老石库门砖砌成的“呼吸墙”,是“沪上·自然家”的点睛妙笔,这些老门砖还用以铺砌楼梯踏面及雨水回收景观水池。墙上铺满的蓝色小管,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的地源热泵。楼梯等钢结构是用旧厂房拆迁回收的型钢经处理后拼装焊接加工成的。外遮阳系统窗户外的百叶窗,落地玻璃外的卷帘门,还有阳台外的屈臂式遮阳篷,这些红色的装置叫做“外遮阳系统”,在炎热的夏天,这些装置能够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阮仪三 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 主 张 天 人 合 一 , 用 环 境 , 而 不 是 破 坏 这 个 环境。
木结构的妙用
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防震。像应县的木塔,辽代的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独乐寺观音阁经过八次大地震岿然不动,经过近一千年来的压缩,底层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式没有变,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种情况。历史上记载,嘉庆18年,发生了关西大地震,一直影响到北京,那时候没有讲级别,估计也有七级以上。整个太和殿都晃动了,上面有一块碑掉下来,但整个殿没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移位,但整个房子没有塌。所以说中国这种木构体系的建筑对我们有重要的影响,非但形成了华丽的建筑物,解决了人民居住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来的地震冲击。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木构体系呵护了中国几千年。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也见证了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四川广元地区的昭化古城,2005年请我做规划,我一看这个古城很漂亮,很完整,整个城镇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木结构体系。当然原始建筑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乱七八糟的钢筋结构房子也建了不少,我就说一定要按原来的木结构风貌修复。2007年底古城主要的老街都修好了,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和丽江一样,凡是我们修过的房子一点事没有,瓦掉下来了,但整个的建筑没事,没修过的都塌了。
我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 仿 生 态 的 形 式 来 创 造 自 己 的 建 筑 , 就 是 绿 色的。我们现在的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不一样,是 西 方 来 的 , 这 种 框 架 结 构 形 式 , 是 筒 中 筒 结果,中间奠基井是完整的结构体系,外面再把建筑物包起来,中间有很好的梁板连接,而且是钢性的连接。这种结构形式跟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式不同,当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国传统结构的理念不一样。中国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来顺受”,还有“以柔克刚”,西方的理念是“以刚克刚”。现在我们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这种理念。
天井与先天本性相合
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靠前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我 们 现 在 住 别 墅 , 住 公 寓 , 没 有 天 井 , 而且 建 筑 的 理 念 不 一 样 。 中 国 传 统 住 宅 是 以 合 家团 聚 为 居 住 特 点 的 , 有 前 房 , 客 厅 。 现 在 我 们住 的 公 寓 式 西 方 建 筑 , 叫 卧 室 , 厕 所 , 厨 房 ,客 厅 , 它 是 按 功 能 分 的 。 而 且 建 筑 形 式 的 布 置也 不 一 样 , 较 特 殊 的 是 我 们 有 天 井 , 为 什 么 有天 井 ? 我 们 的 房 子 围 起 来 , 要 安 全 , 要 保 暖 ,要 遮 阳 , 要 避 雨 , 还 有 合 家 团 聚 , 所 以 “ 家 ”上 面 一 个 屋 顶 , 这 样 才 能 有 吃 有 喝 , 有 你 自 己的 家 庭 财 富 的 基 本 所 在 地 , 所 以 这 就 是 中 国 人的 智 慧 。 虽 然 造 了 房 子 , 人 和 自 然 隔 开 了 , 但是 不 能 离 开 天 地 , 用 什 么 方 法 ? 用 月 老 , 用 天井,与天地相连。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来。这里反映 出 的 需 求 , 实 际 上 与 人 和 自 然 的 需 求 密 切 相关。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 方 建 筑 不 一 样 。 中 国 的 房 子 屋 顶 有 不 同 的 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此 外 , 土 楼 围 在 一 起 , 几 十 户 人 家 住 在 一起 , 中 间 有 共 同 活 动 的 公 共 空 间 , 这 个 天 井 是“大天井”。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形式,所以它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然后中间有天井,中间是客厅,这种形式反应了人们一种先天本性相合的理念。
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我们现在都是空调暖气,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 这 种 老 房 子 , 前 面 是 一 个 大 天 井 , 后 面 是 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较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
中国的这种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古人的智慧,我们不能都抛弃,只模仿西方的样式。我觉得,应该呼喊天井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上一篇: 铝模板 下一篇: 铝模板蓄势待发,在建筑领域大有可为